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正文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7-08-30 浏览次数: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于8月1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听取了相关市直部门的工作情况介绍,组织与会常委和委员进行了议政发言。市政协主席高旭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亮出席会议并通报情况,市政协副主席李淑芳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任慧春、徐东明、夏景华、陈伟胜,秘书长戴海波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稳”的基础越来越坚实,“好”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进”的突破点越来越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推动改革发展的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实施到位,得益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的不断积聚和迅速成长。

会议指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是我市深度对接、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机遇。要观大局、识大势,以更宽的视野谋划未来发展,围绕“蓝色创新城市、医疗健康城市、高端智造城市、时尚创意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五区九基地”建设。要抓核心、抓关键,以更强的措施发展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推进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支持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要转作风、提效能,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会上,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服务业发展局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打算、措施和推进落实情况。与会常委和委员一致认为,我市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认识到位、行动迅速、做法对路、前景光明。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态度坚决、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成效很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率先发展理念,高点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各部门坚持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和实现率先发展的工作理念,高起点、高站位地做好方案制定、规划编制、项目申报等方面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草案)。目前,已争取14个重大事项列入省方案。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威海市时尚创意产业先导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储备库和项目评审专家库。市农业局规划建设了7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处休闲观光农业区、15万亩特色农业发展区、38万亩粮油高产示范区,成为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区和引领全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市服务业发展局先后出台了《关于突破发展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了《威海市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第二,强化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产业园区承载力和发展后劲。各部门扎实推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采取切实措施强化产业平台建设,为提升产业园区承载力和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增添了后劲。市发展改革委建立“四新”“四化”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197个储备项目,抓好“五区九基地”建设,争取到年底引进项目50个左右。高区、迪尚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正在牵头制定建设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的意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加快国家威海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了威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联盟,电子信息产品检测实验室等一批平台加快建设。威高集团等3家企业成功列入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建设试点名单,迪尚集团获批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平台(工信部)。市科技局研究编制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海高园升级为国家农高区、国家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成立了运营公司并启动一期工程建设,正在筹建创客空间和创业学院。市农业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提升了我市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我市农业市场竞争力。

第三,细化措施、提升效能,全面激发“后发优势”产业新动能。各部门在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蓝色创新城市、医疗健康城市、高端智造城市、时尚创意城市”的发展目标,细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效能,确保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对总体方案进行细化分解,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区市。切实加大服务发展服务企业工作力度,获批无偿资金6.5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9亿元、企业债券51.1亿元。积极筹备召开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和产业招商会,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市科技局积极跑部进厅推进重大事项。目前,省方案和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威海建设国家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荣成创建国家农高区;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已原则同意在我市建设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省科技厅也明确将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推荐申报;省科技厅明确表示优先支持我市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市海洋与渔业局以总分第一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获中央资金3亿元。压减渔船435艘,捕捞去产能取得实质突破。全国首创的海上捕捞加工母船投入试生产,引领近海捕捞新业态。南极磷虾船项目加快推进,将实现远洋渔业历史性突破。海洋牧场建设步入快车道,全国现场会将在威海举行。休闲渔业吸引大批游客,海上平台成为旅游新亮点。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医药等加速增长,呈现出了巨大潜力。

与会常委和委员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踊跃进行议政建言,市政协常委赵玉璞、张诗哲、袁黎明、夏振翔和市政协委员姚庭在大会发言中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激活和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1. 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效的供给侧环境。以更大力度推进以“放、管、服”为核心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良好的行政环境和制度供给;积极构建人才保障体系,抓好人才优惠政策的落实落地,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同时发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2. 立足我市实际,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我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新路子。3.做好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这篇文章,发挥我市对韩经贸合作的独特优势,深化同韩国在高新技术、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我市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4. 高标准、高起点推进东部新城建设,把东部新城建成我市新动能发展的引领区。构建以高技术和新业态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作为新城发展的核心动能;规划建设应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地理、文化、交通等因素,突出特色,防止城市规划和发展同质化;做实做强产业,管控好房地产开发,防止房地产泡沫。

二、加快发展高端海洋生物技术:1. 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机构,负责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的考察、引进、推进、落实、追踪、监管。内设海洋产业信息管理机构,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先进的海洋技术信息;内设对外技术与产品推广机构,对好产品、好技术及时进行宣传推广。2. 有效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机构的媒介作用,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发挥我市海洋类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强同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借签西方及日韩经验,大胆引进、消化和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打造威海自有技术品牌。3. 着力提高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载体功能,促进我市由低端的海产品加工出口模式上升到高端的“海洋生物技术硅谷”模式。4. 进一步加大海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对我市的海洋类大专院校毕业生有意在威海自主创业的,应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威海学习、不在威海创业的现实问题。

三、加快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1. 引导企业秉持“创新领先”精神,抓住市场机遇,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着力攻关上游核心技术及零部件,突破国际巨头包围圈。2.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校企互动机制,设立联合研发中心,通过科教融合、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方式,培养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急需的技术研发、制造、管理、操作、维修等人才。3. 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制造企业引入机器设备代替人工,推动企业朝智能化方向发展。4. 从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两个层面加快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机器人本体及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促进我市智能制造业加快形成新动能。

四、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借鉴、推广“迪尚经验”和华夏文旅集团的做法,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助推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1.注重技术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数字化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血液,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2. 在“全域旅游”战略推进实施中,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创意产业。通过发展大项目和科技创新创造来培育旅游产业新模式和发展新动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全市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内生动力。

会议还听取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审议通过了市政协有关人事事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