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正文

关于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7-01-18 浏览次数:

关于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为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近期市政协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在市直、高区和经区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的情况介绍,深入威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新北洋正棋机器人有限公司、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等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以及天润曲轴、三角轮胎、安然纳米等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应用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国际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我市相关产业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国际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总体趋势

机器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又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革命”已经成为“工业4.0”重要的切入点和增长点,将影响着全球制造业的格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成为争相竞逐的“蓝海”。当前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全球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机器人产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并以其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领先优势占据产业发展主导地位,带动全球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汽车、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塑料等行业,逐渐延伸到纺织、物流、国防军工、民爆、制药、半导体、食品、原材料等行业以及助老助残、公共安全、医疗、教育、家政服务等社会服务领域,并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反恐防暴机器人等特种作业机器人也都实现了应用。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近五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5年销量达到24.8万台,同比增长12%。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增长迅速,如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15年销售收入达7.2亿美元,美国iRobot公司的扫地机器人2015年实现收入6.2亿美元,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461.8亿美元。

第二,我国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我国机器人研发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机器人产业扶持力度,将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优先重点领域、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了我国机器人行业实现井喷式发展。据工信部统计,目前全国机器人企业总计800多家,已建和在建相关园区40多个。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至今持续保持全球最大市场规模。2010-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以年均35.5%的速度增长,其中2015年市场销量达到6.8万台,占全球销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开始迅速增长,清洁机器人、家庭娱乐用无人机、两轮平衡车等产品增长迅速,骨科机器人、胶囊机器人等开始进入常规临床应用。预计未来30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第三,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空前,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人是时下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在机器人领域抢占先机就是抢占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几年,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都将机器人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中国也不例外。当前,国内机器人市场爆发式增长,但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机器人产业依然以低端为主,上游的核心技术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产业布局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现在主要定位是做下游的整合集成,让市场带动我们往上游的核心技术端和利润端发展,整个产业还处于散乱状态。因此,虽然中国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形成期,品牌认知度缺乏,应用市场被外资企业占据约四分之三,巨大的市场优势没有变成产业优势,并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凭借既有的关键技术优势,纷纷加快在我国的战略布局,通过借助销售渠道发展全产业链进入、从整机组装深入到关键部件生产等方式,抢占我国市场。要实现从机器人应用大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变,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予以应对。

二、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威海长远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着力优化政策环境,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市发改、经信、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积极创新举措、完善服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第一,快速出台机器人产业规划、政策。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威海市智能装备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机器人首台(套)产品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引领和支撑威海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积极开展“聚集提升工程”,引导科技孵化机构向机器人产业专业化方向发展,已形成华田科技、高区创业服务中心、经区瑞欣科技三个专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器,入孵机器人企业10多家;大力开展“培育成长计划”,有10多家中小型机器人企业成长为高新科技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创新财政科技资金资助方式和发挥科技支行作用,通过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和扩大支行质押范围、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多方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2015年,科技部门累计向机器人研发企业发放机器人首台(套)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中清智能、新北洋、远航科技等10家企业从中受益。

第二,初步搭建起机器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搭建研发与创新平台。为加强我市机器人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2015年11月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威高集团,成立了“威海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投入700余万元,用于研发平台、检测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建设。为形成协同创新、集成创新优势,2016年初又依托全市60多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2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组建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我市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大机器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机器人研发成果产业化进程。目前,威海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已与我市威高集团、新北洋、远航科技、未来机器人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在自动化医疗装备与医疗机器人技术、海洋食品加工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二是搭建载体平台。抓住高新区入选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全市加快布局、建设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五大重点创新产业园区,共享政策利好、促进联动发展。积极支持驻威高校发挥智力优势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促进机器人等高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三是搭建培训与合作交流平台。依托威海赛宝研究院,联合工信部电子五所,举办智能制造相关知识培训班,培训我市企业家队伍。连续三年举办“全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机器人产业对接会”等,先后组织我市57家企业与韩国机器人产业协会、沈阳新松等单位进行对接合作,协议额5000多万元,推进了我市企业智能化改造。

第三,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系列的重点企业。我市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发展势头良好的重点企业,2015年全市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申请专利23项,获得授权专利26项。比如,新北洋正棋机器人公司自主开发的EtherCAT实时以太网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和智能机器视觉控制系统,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顶端,国际先进水平;海富光子研发的4种光纤激光器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成为航天部门和军方的重要合作伙伴;远航科技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监测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成为201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未来机器人公司的深海采矿机器人已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大力金刚机器人公司的海珍品养殖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信诺威电子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其控制和避让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一批企业积极开展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目前我市有机器人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22家(20家生产企业、2家研发机构),2015年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2016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9.4%。我市机器人产品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和水下(海洋)两大有威海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系列。比如,威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研发的化疗药物配置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威高集团的“妙手S”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化学发光智能分析仪,未来机器人公司的深海采矿机器人,大力金刚机器人公司的水下观测机器人和水下作业机器人及海珍品养殖机器人等,都已形成定型产品并进入市场。

第四,“机器换人”工程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为抓手,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机器人产业化。2016年全市103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中,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29项,计划投资51.4亿元。已有30家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还有一些企业已签订了智能化改造协议并正在积极落实之中。目前,全市智能制造规模以上企业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产品设计环节中应用率接近100%,数字化控制技术和智能设备应用率达到60%,“机器换人工程”初见成效,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和产品成本。比如,天润曲轴的智能生产线提高产能30%,减少用工40%;三角集团结合企业搬迁,对原有设备全部实施了智能化改造,可减少用工50%,提升效益10%。

虽然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一些制约产业加快发展的困难和因素:

一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全市现有42家孵化器,机器人专业孵化器只有3家,全市科技型企业1434家,机器人企业只有22家,并且现有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高区,而工业基础较好的文登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需求较大的荣成等还没有机器人企业在孵。

二是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我市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均为中小企业,大部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足2000万元,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2015年我市22家相关企业工业机器人销量仅200台(套),与当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6.8万台、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2.2万台相比,微乎其微。

三是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优势。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占机器人总成本70%的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大关键零部件无法自主制造,主要依赖进口,且购进价格均高于国外竞争企业,个别企业虽拥有部分核心技术和相应产品,但稳定性、精度不高,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自主品牌产品不能尽快投入市场,甚至有成功应用经验的产品也难以实现推广应用。而多数企业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购买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以少量“定制式”订单维持生产,或者为其他企业配套或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偏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

四是高端人才缺乏,研发力量不足。相关企业普遍缺乏软件开发、应用控制、市场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跨学科、复合型的高端人才和跨互联网、智能装备、软件信息等行业的领军人才极为缺乏。我市22家相关企业从业人员1267人,自有研发人员只有338人。独立研发能力不足,在智能化改造中除威高、威达可以自主研发外,其他企业均是通过购买服务来完成。此外,我市大多数企业的机器人研发力量主要依赖市内两所大学,与国内其他高校院所研发合作较少,而且企业囿于规模、待遇、科研条件等,对外招聘和引进人才困难重重,山大(威海)、哈工大(威海)等院校的毕业生也难以留住。

五是融资渠道较窄、能力较弱。机器人研发投资大、开发周期长,在产品研发和应用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市机器人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匮乏是突出问题,企业现有融资渠道较窄,既缺乏相关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也缺乏抵押、评估等专业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虽然市内有几家投资公司,但专业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投融资能力。此外,我市尚未设立机器人专项扶持资金,政府推出的一些补贴措施,主要集中在后期产业化和产品应用阶段且数额不大,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对企业前期研发帮助不够。

三、促进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机器人产业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应抢抓机遇,大力培植,在充分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自主发展的主体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发挥好政府调控引导作用,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带动、平台搭建、人才支撑等一系列举措,加大服务推动力度,促进产业加快创新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强化统筹规划,引领产业发展。针对机器人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一些地方业已显现的急功近利倾向、“高端产业低端化”趋势,国家工信部近期已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正在研究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以规范机器人产业发展。为引领我市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尽早研究制定“威海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明晰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该规划应着眼于威海长远发展和当前实际,与国家、省、市“十三五”产业总体规划和智能制造等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协同发展。远期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在医疗机器人、水下(海洋)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我市机器人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近期可作为发展智能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来推进,加快纺织、食品、造船、医疗器械、海洋生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以用促产”、“以用促研”,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第二,完善相关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科技,成于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改变以往“项目围着资金转”的状况,让“资金围着项目转”。建议不断完善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社会共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争取、整合、落实”三方面入手,建立覆盖研发、生产、销售、集成、服务全产业链的政策扶持体系。一是“争取好政策”。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等一揽子政策,我省从2014年起也先后设立了19支总额1400多亿元的重点投向科技型企业的引导基金,相关部门应及时跟踪、研究、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积极向上做好各类优惠政策、中央和省预算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等“好政策”的争取工作。二是“整合老政策”。我市自201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科技、经信等部门要将原有的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从机器人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两个层面,集中用力、重点实施。三是“落实新政策”。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后,中央和省、市各级密集出台了一批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也出台了《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将中央和省、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落地。同时要创新支持方法,鼓励社会各界利用“互联网+”,利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模式参与机器人研发生产。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鼓励银行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产品和业务,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积极探索机器人产业的投贷联动试点。鼓励支持机器人企业以股权转让和抵押、发放债券和股票、设备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直接筹集资金。

第三,深化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应大力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开展机器人产品在传统产业的示范应用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示范应用,通过“以用促产”、“以用促研”推动产业发展。(1)在大力推行“机器换人”工程、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方面,主要是推广三种模式:三角轮胎以企业搬迁为契机,按照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模式建设智慧工厂,实现了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轮胎出库,整个系统的双向追溯;威达机械在利用原有设备基础上完成了智能化整体改造方案,具有投资少(每条生产线300万元)、见效快(2年回收成本)、市场广(国内有同类需求企业10万多家)的特点;天润曲轴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我市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使用机器人产品或进行智能化改造。(2)在鼓励和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上,推广两种典型模式:以威高集团为代表的“产研合作型”,在对企业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同时,主动与哈工大合作成立科研院所,积极开发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医疗机器人产品,形成新的利税增长点;以威达机械为代表的“兼并拓展型”,企业在实施“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改造过程中,通过收购上海相关企业进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领域,拓展了新的业务空间。

第四,拓展公共平台,服务产业发展。利用好、建设好、发挥好现有的研发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功能。一是拓展公共研发创新平台,重点是“两院”和“三园”。进一步发挥威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和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以及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科技园和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等研发机构的带动能力,逐步建立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系统的模型库、数据库和检测体系,打造一个集仿真设计、技术研发、整机分析、零部件功能验证、整机测试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公共研发创新平台。政府也可通过公共研发平台,设立重大攻关项目以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参与研发合作。二是拓展创业平台,重点是“两个园区”。要提高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充分考虑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超前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力完善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打造各类资源要素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三是拓展两个服务平台。拓展成果转化平台,建议学习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经验,充分发挥威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的引领作用,积极支持威高申报国家级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及时将各院所的学术成果向产业转化。拓展对接交流平台,利用我市已有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全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机器人产业对接会”等平台,促进我市企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机器人企业与科研院所交流对接。同时建议设立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示范应用体验馆或智能工厂(车间)展示馆。一方面,进行机器人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开展相关工业旅游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推介我市机器人产品和技术成果,展示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良好应用效果,提高我市企业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打通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间从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瓶颈,加快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第五,加强育才引才,支撑产业发展。建议在落实好我市系列育才引才政策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立足自己培养。(1)让人才不再制约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发力点在学校教育。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北交大(威海)等驻威高校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系统、全面地培养专业人才。(2)建立企校互动机制,做到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特别是要引导我市骨干企业与域外更多的高校院所合作设立研发中心,通过科教融合、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我市机器人产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制造、管理、操作、维修等各类人才。二是致力多方引进。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人才、研发团队和研发机构来威入驻或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引进人才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发放“科技人才券”、“团队补贴”等方式,引导、鼓励企业“以项目引人”、“以平台引人”,“以成果股权、期权及分红引人”,通过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进创新者收益,营造良好人才聚集环境,不断强化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