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建言  > 正文

关于加强我市公众心理健康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7-11-14 浏览次数:

关于加强我市公众心理健康建设的建议
九三学社威海市委会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据专家预测,21世纪影响我国公众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心理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据卫生部门调查,目前,我国现有各类精神障碍者1亿多人,其中重症心理疾患病人1600万,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一生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人口是1.9亿人,每年心理障碍患者总量还以11.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将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位居第二位。从我市看,据统计,目前,我市精神障碍患者累计建档9565人,在册患者9037人,在管患者5239人,检出率3.24%(考核要求应为4%),在管率58%。全市共有5家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开放床位1014张,医生76人,护士161人,心理咨询师21人,护工9人。虽然从总体上看,心理疾病在我市的影响还比较平稳,但因心理精神障碍导致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加强公众心理健康建设,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我市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部门联动体系,实现工作协作化。加强公众心理健康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配合联动、各方面共同参与和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一是建立联合排查机制。我市应以《关于进一步加强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救治和防范管理草案》为抓手,由市综治办牵头,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排查行动,对排查出的精神障碍患者逐一进行建档、危险性评估和分类管理。二是加强信息沟通。进一步健全我市各有关部门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各部门对发现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信息,应及时报政府主管部门并通报相关部门,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管制,防止出现问题。三是强化公众宣传。各级卫生、公安、民政、残联、教育、劳动保障、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建立心理卫生健康宣传平台、开辟心理卫生服务专栏、设立和开通心理疏导和服务热线等途径,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增强群众的心理健康意识,改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心理疾病就诊率和治疗率低的现状,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同时,鼓励个体和社会团体兴办心理讲堂和网络平台,通过多方位的心理辅导、咨询服务来调节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和心理平衡,培养社会成员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实现服务专业化。一是理顺健全相关工作机构。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良莠不齐。要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外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规范,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保障现有医疗机构心理咨询体系可持续发展,将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门诊限制为职能科室,将医院的服务时间和服务数量纳入“三好一满意”等考核范畴,对表现突出的医疗机构给予财务补助等相关激励政策,防止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影响社会效益,使维护公众心理健康、心理救助工作正向运行,更好地服务于民、造福于民。二是整合心理卫生人员队伍。目前,我市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是各医院精神病专科的医务工作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以及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这些人员在推动威海市民的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缺乏统一管理,尚没有建立人才资源库,亟需进行队伍整合,组合成专家或志愿者队伍,按社会所求、尽职责所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达到资源共享。要深化志愿者服务,积极推荐和动员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执业资格人员加入我市心理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是加强队伍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现有的心理卫生资源和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专业心理医师十分短缺,亟需从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人员分布、人员待遇等诸多方面加强建设,加大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发展基层化。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心理卫生服务。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变化在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应健全社会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建立由政府支持的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心理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使一般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普通市民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心理健康服务。同时,积极扶植能够深入企业、社区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工作机构。二是积极推进基层帮扶组织建设。探索成立基层帮扶关爱小组,以镇或街道办事处牵头,由居委会人员、社区民警、民政干部、基层医疗机构精防人员、专业机构医护人员组成,便于联合开展线索调查、疑似病例诊断、入户随访、危险性评估及落实各级政府实施的贫困患者救助政策。
    四、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现管理常态化。 社会公众心理健康病症所呈现的以烦躁、冲动、偏执为特征的各种问题,可能导致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担负社会公共事务组织、管理职能的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对社会公众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结合各自职责分工,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公众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一是探索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开展积极乐观的各种活动,组织建立相互沟通交流的俱乐部、微信群等,开展科学的心理干预,引导群众维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恶化和心理失衡。二是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针对重点人群或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儿童、妇女、失业人群、重病人群、受灾人群、职业人群等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向社会通报关键性指标,以此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并尽早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重点人群的心理应对能力。三是探索建立心理干预应急处置机制。制订完善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事故、灾难的心理干预应急预案,对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公共突发事件,通过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建立对重大灾害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机制,降低灾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更好地帮助人民群众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